2022年阅读总结

2022年阅读经历中的TOP8:

1、罗新:《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北京日报出版社,2022年)

2022全年阅读体验最佳。这部书很好地在中篇学术研究(显然原本体量并不适合长篇)与非虚构写作之间做了平衡,让慈庆(王钟儿)这位由宋入魏的女性的生平故事,能够在史料比较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地焕发出感染力。应该说这种体例的突破,对于专业研究者而言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这个故事的底色是战争强迫移民和宫廷政治,背景知识都是南北朝史中相对比较为人熟知的内容。关于慈庆,主要的史料就是她的墓志,但本书在解读慈庆墓志的时候,发现了慈庆的超越性。她的遭际能成为这些沉重而黑暗议题中的闪光点,不仅是因为慈庆本人作为传主渡过了余生,更是因为慈庆身上的那些和人性相关的素质,令她在北魏宫廷残酷斗争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或许也可以说是人性的某种胜利。应该说,能够发掘出这一层意义,实在是作者的功力。

2、郑小悠:《人命关天:清代刑部的政务与官员,1644-1906》(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

今年是清代法史研究的大年。郑小悠、尤陈俊两部著作先后出版,张婷《法律与书商》也出版了中译。

郑小悠这部作品是到目前为止第一部研究清代中央政府部一级衙门的著作,为清代中央政治制度史树立了一个标杆。全书并未如当前政治史研究潮流一样聚焦档案,更多采用笔记文集史料追踪刑部历史中重要人物,基于这些人物的事迹、经历、感受,与制度作对话,进而去体现制度的内在形态。尤其是关于部中不同身份、不同素质的司员在部务处理中所起的不同作用,系统地论述清代部中专业官僚与胶柱鼓瑟的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读来格外感到一种“古今一律”的叹息。

3、尤陈俊:《聚讼纷纭:清代的“健讼之风”话语及其表达性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

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通过极其广博的文献视野,雄辩地解释了“没完没了打官司成瘾”这种清代官员对地方“刁民”印象的观念和社会实态。“健讼”对于理解清代地方行政制度运行,非常重要——它是18世纪中叶开始地方政府施政成本剧增,清代国家治理事业逐渐进入困境的最外在的社会现象。本书直面这种这种难以具象化的“时代印象”,从观念、社会经济问题上理清了这一“时代印象”背后不同社会群体的心态、文化生产和经济关系及由此而来的种种诉讼策略。作者展现出了非常广阔的文献视野,灵活穿插于一手文献和经由二手文献提示的历史场景,信息量很大,值得一看。最后,作者的方法论批评也颇多启发。

4、朱浒:《洋务与赈务:盛宣怀的晚清四十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

这部作品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作为一部或多或少仍处于传记或人物研究范畴内的作品,本书并没有像我们司空见惯的晚清要人传记那样流于一种“无奈何时运他人宰”的老生慨叹,触及了更为深刻的内容:在晚清社会-政治转轨之中,以往边缘化的官场外人是怎么卷入到政治过程中的。这一点应该说以前很少有政治史研究能说得很真切。今日看起来这种场景也毫不陌生:作者所谓“盛宣怀何以成为盛宣怀”,我觉得关键就是这个体制内外的“玻璃天花板”;而盛宣怀之所以能成为“盛宣怀”,看点也正是割裂的洋务与慈善事业在玻璃天花板两侧藕断丝连的草蛇灰线。第二点特别之处是本书对盛宣怀档案的充分利用,读来颇觉峰回路转。总体来看本书应是近年来清代政治史研究的第一流作品。

5、蒂莫西·斯奈德:《民族的重建:波兰、乌克兰、立陶宛、白俄罗斯,1569-1999》(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

题材属于本年热点,写法亦属上乘,翻译显有疏失,但也可以接受。这本书并不是系统介绍波兰、立陶宛、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民族国家建构过程的史学大全,而更多的是介绍20世纪东欧几种民族主义互相绞缠的历史场景。我对东欧史完全是外行,读到关于20世纪东欧民族主义问题复杂性以及残酷性的记述,觉得非常震撼。

6、张婷著、张田田译:《法律与书商:商业出版与清代法律知识的传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

本书的魅力和尤陈俊作品类似,都是司法体系运行的外在因素。这本书重点探讨了坊刻律典和通俗法律读物在官方出版的法律文献之外的勃勃生机,是书籍史和法史的一场对话。坊刻律典的体例演变,是本书一大看点。

7、刘凤云:《钱粮亏空:清朝盛世的隐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

本书是近年来清代政治史长篇研究的一个典型范例,正面讨论了困扰18-19世纪清朝政府的一个核心问题:各级政府巨额钱粮亏空带来的财政困难与吏治腐败。作者搜集了康熙至嘉道年间大量钱粮亏空的案例,以及清廷调查亏空情况、整饬财政体系的努力,从政治史的一侧触及亏空问题的深层原因,用力颇多。

8、杨念群:《“天命”如何转移:清朝“大一统”观的形成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

同样是直面清代政治史中核心议题的论著。本书旨在探讨清代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概念“大一统”的形成和实践,糅合了作者近年来若干中篇研究和早年间撰写的几篇与此相关的论文。由于各章多已在期刊上读过,全书的意旨对我来说确实已经不算太新鲜了。作者的构想很大,而且从结构上可以看到作者正面拆招的努力,而且也确实切入了问题的要点。其中将“大一统”观念中正统性与治理主义分开看待的看法,对于后续研究应有很大启发。

北美若干清史研究者笔谈近年研究趋势

今年6月的《清史问题》刊发了一组研究者的笔谈,概述近四十年清史研究的趋势。大部分内容比较随意,不过也颇能看出一些共识。简单写了些阅读笔记。

注意:这些内容不是对原文的翻译。需要引用的请查对原文,错了不管。

涉及的文献

Cohen, Paul. “Changes over Time in Qing History: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 Late Imperial China 37, no. 1 (2016): 10–13. doi:10.1353/late.2016.0004.
Guy, R. Kent. “Images of the Qing.” Late Imperial China 37, no. 1 (2016): 14–16. doi:10.1353/late.2016.0005.
Hegel, Robert E. “Reflections on Five Decades of Studying Late Imperial Chinese Literature.” Late Imperial China 37, no. 1 (2016): 5–9. doi:10.1353/late.2016.0003.
Rawski, Evelyn S. “The Qing in Historiographical Dialogue.” Late Imperial China 37, no. 1 (2016): 1–4. doi:10.1353/late.2016.0001.

Hegel

1960年代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搞晚期帝制时代文学的学者都很excited。台湾人固步自封,大陆在闹文革,日本和西方研究者都在寻找新的作家、文本、题目。我们都是探索者,年轻人很跳,搞点啥都是大新闻。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一波学术成果,包括传记和文献上的发掘,引发了美国学者推进的热情——当然要撇开那些浮光掠影的马克思主义解释。

对重要方法的辩论。哥大的夏志清和其他人将欧洲文学中分析和批判的技巧及理论概念应用于中国文学的文本。布拉格的普实克(Jaroslav Průšek):马克思主义形塑地方文学。两人的方法其实都是由政治上的观念先行所划定的。而同时,Patrick Hanan较为审慎的研究,要历史得多。

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在北美长期是两个学科。

中国大陆图书馆和档案馆日渐开放,新资料越来越多,对学科造成巨大影响。数字化文献更值得瞩目。

(以下和清史关系不大了。)

罗友枝

1960年代罗友枝读研究生的时候,大家都在关心两个问题:中国工业化/现代化为什么失败、中共为何能夺取政权。同时期的研究生大多在关注西方对中国的冲击,因为西方语言的材料对大家来讲比较容易读。

而等到21世纪初,问题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中国为何失败”变成了“哪些历史因素造成了中国现在的成功”。

罗友枝觉得自己对19世纪的把握并不好:高估了19世纪欧洲商业组织和医学知识的水平。

在后毛泽东时代,中国学者修正了对清朝“束手无策,被西方侵略”的评价,并重新看待同光中兴时的一些汉人官员如曾国藩、李鸿章。这些出版物一度十分繁荣。然而,就在国家编纂着它所官方认可的清史时,中国之外的学者正从新接触到的满文档案史料中汲取营养,讨论对这个征服王朝的、脱离传统叙事的解释。对少数族群身份建构的兴趣,促进了对汉族身份的历史建构的严肃研究。

继续阅读“北美若干清史研究者笔谈近年研究趋势”

王国斌:现代世界的早期近代基础

Wong, R. Bin. “The Early Modern Foundations of the Modern World: Recent Works on Patterns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nge.” Journal of Global History 11, no. 01 (March 2016): 135–46. doi:10.1017/S1740022815000388.

本文是若干书评的集合。

全球史研究时代的来临,是学者所受史学训练在一系列努力下发生转变的结果。进入视野的档案来源愈多,对我们的语言技巧要求越高,成为长期的挑战。故而全球史的突破有这么几种形式。

  1. 长期研究兴趣超越所关注的原始地理区域
  2. 结合了若干学者的才华和努力,研究一个共同的问题或进程

前两本书是这两方面的例子。

也有的工作并没有直接声称是全球史,但也提出了新的理解,我们作为读者会觉得这些新发现能在更广阔的问题上提供新视角,有三本书是这一类型。

最后,还有些书考察某些涉及全球史核心问题的争论,本文也包括了一例。

这些事情都牵涉到早期近代历史问题与近代史的联系,关乎如何理解长时期经济、政治变革的问题,有些问题我们过去总觉得是欧洲人搞出来的。

第一本书:《全球危机:17世纪的战争、气候变化和灾害》

Global crisis: war, climate change and catastrophe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By Geoffrey Parker. New Haven, CT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3.

展现了一个原本产生于特定地区的历史学问题,能以怎样的方式为全球史做贡献。

17世纪危机是40年前Aston编的一本论文集里提的概念,霍布斯鲍姆挑起的讨论,说这是1600前后几十年里爆发的一场欧洲经济和社会危机,同时确定了欧洲恢复并且资本家继续建设资本主义的时间。Aston自己和几个人在文章里觉得欧洲危机经济的意味少点儿,更多的是国家社会关系的问题。后来戈德斯通的名著《早期近代世界的反叛和革命》也说了这个事儿。

Parker大家都知道是搞早期近代西北欧洲军事革命的。他把戈德斯通的想法当成一个全球主题,强调温度骤降引发的环境危机,造成农业灾害,经济困难,社会动荡,产生各种政治上的反应。Parker成功地把危机所及的区域按情况分了类:没遭殃的地方,如美洲殖民地,南亚,东南亚,日本;小冰期比较模糊的地方,比如北美大平原,撒哈拉以南,澳大利亚。勒华拉杜里1959年搞过一个气候变化的研究,

Parker的最大不同在于,他笔下的17C危机和当前的环境问题有结合。有一章讲清朝的。第五部分讲那些逃过一劫的国家,以及其他国家都发生了些什么变化。这些东西和我们加州学派的东西可以平行看待,他的结论认为大分流的背后是思想及其与政治、社会相结合的差异性,比如科学革命啊,工厂和机器啊之类的。这正是霍布斯鲍姆1950年代的论述的终点。可以看到,环境史,经验知识的发展,都对Parker的工作有贡献。其实早期近代和近代的联系问题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第二本书:《逃脱贫困:现代经济增长的起源》

Escaping poverty: the origins of modern economic growth
By Peer Vries. Vienna: Vienna University Press, 2013.

用了大分流等加州学派的成果,作为欧洲例外论的衬托。这人缺少相关研究背景,第一本书是个史学评论,关于后现代方法和社会科学方法的比较研究。

这本书缺少章节结构。第一部分是“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和经济学家”,第二部分是“大分流的事实解释”。后面有很多大题目都只用寥寥几页就解决(列举了一堆页码=_=||||黑线)。他总结了很多其他学者的研究,给出自己支持或反对的意见,以支持“西方创造现代经济增长”和“其他地区的崛起是利用了同样的机制”的观点,全书一直都在用“The West”和“The Rest”两个概念。引文支离琐碎,读者难以辨别怎么构成论证,甚至此处是之、彼处非之,而且行文中还分不清史料和论点,老拿书评当资料。遇见不喜欢的研究就可着劲儿黑,王国斌当然成了靶子。但Vries又表述不清楚,引用和批驳都很混乱。王国斌觉得这研究只能读出来是为了批加州学派。

第三本书:《全球史中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化》

Labour-intensive industrialization in global history
Edited by Gareth Austin and Kaoru Sugihara.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3.

一个论文集。绪论里把劳动密集型道路和其他经济史近期研究结合了起来。后面的论文讨论劳动密集型工业化为什么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契合。

讨论西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论文指出,俩区域的早期工厂最初也是劳动密集型的,但没遵循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化道路。西非是土地密集型出口农业,和制造业长期没啥关系。拉丁美洲也缺劳动力,工业化靠来自欧洲的劳动力和资本输入,跟US(资本密集)和东亚都不一样。

Alsace的一章,说贫农工匠发起的劳动密集工业化在20C初变成了小工厂生产,主要是精密仪器、汽车配件、电子设备之类。

Jan De Vries关于消费者角色的一章,认为东西方家庭在勤勉革命上有相似性,但欧洲的劳动者在作为消费者方面比东亚更积极。王国斌觉得这和彭慕兰是类似的。

第四本书:《海上中国:海洋世界怎样形塑近代中国》

China on the sea: how the maritime world shaped modern China
By Zheng Yangwen. Leiden: Brill, 2012.

就早期近代中国对欧洲商品的品味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新东西,讨论了中国的消费者革命问题。认为中国对外国商品的消费经历了一个“地方化的复杂过程”:“清前期人口增长,获取外国商品的可能性不断增加,导致商业依次专门化。清中期商人、商店、街市多致力于进口、零售、经销外国商品,表现了这一点。”(p.246)这些和欧洲的消费者革命都可以对比。

郑的关怀在于中国通过海疆展开的国际联系。头两章讲海疆联系的方式。第三章讲东南亚的大米贸易。王国斌觉得这些关于海上中间地带的讨论,关乎边疆问题,和新清史可以对照。

第五本书:《帝国的创建者:处在十字路口的俄国、中国、印度(15-19世纪)》

Bâtisseurs d’empires: Russie, Chine et Inde à la croisée des mondes, XVe–XIXe siècle
By Alessandro Stanziani. Paris: Éditions Raison d’Agir, 2012.

考察15-19世纪之间俄、中、印帝国形成之中的共性和联系,认为这三个帝国各自代表了一个区域;也说了些差异,但这些差异是用来论证“这仨帝国都构建了不同于欧洲的道路”的。批判了一些对欧洲经验依靠过重的研究。

依靠大量学界已有研究来考察早期近代的帝国。中俄都扩张到了中亚,印度统治者则来自中亚,作者还找到了阿富汗和印度北部的长期联系(p.39)。

作者认为,对有效的骑兵的依赖,构成了军队组建中的共性,这对亚洲乃至世界都很重要。仨帝国的统治者都以扩张军事力量为重要的政治动力:建立强大的骑兵部队,以复杂的官僚机构和市场来动员扩张所需的资源。作者觉得这和欧洲不一样。

王国斌觉得作者的讨论对象有点不清楚。他看到了和中亚联系的仨帝国的地缘政治和欧洲不一样,但这并不能指向政治、经济的转变过程。

第六本书:《欧亚大陆中间地带的斗争:从早期近代帝国崛起到一战结束》

The struggle for the Eurasian borderlands: from the rise of early modern empires to the end of the First World War
By Alfred J. Rieber.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提供了关于中欧和东欧历史变迁的明确叙事,这些地区在过去的全球史当中没有被看作是“欧洲的”。考察了那几个帝国的文化实践、帝国制度、边疆交互、政治危机和帝国遗产,讨论几个帝国中早期近代政治挑战的共性,关注哪些适应性、协调性策略让这些帝国撑过19世纪。这和全球史关注民族国家及殖民地的思路可以对照。

早期近代欧亚中间地带的地缘政治,与之前几个世纪有一点很大的区别:俄罗斯的扩张遇到了其他列强的明显反应。欧亚中间地带和世界政治格局联系了起来。

作者认为,20C前期,欧亚中间地带的统治者还试图加强帝国统治,但后来放弃了对帝国统治的捍卫,转而推行新制度,对抗拒帝国统治的精英们传播西方政治、社会思想。

本书把一些欧洲和美国常见的国家建构的想法推广到其他地区的研究中。我们也应该看到差异性。中国和其他几个帝国就不一样,没有产生数个多民族国家。王国斌觉得中国转型为单一主权国家,要归因于早期近代的国家构建形态。某些特征在后来的西欧典型案例中重演,如整个官僚机制,一些社会、文化、经济政策等。这些早期近代的中国实践,形成了一个政治体,其幅员之辽阔,欧洲只有到了20世纪后期构建欧盟时才能相提并论。

结论

希望全球史研究者更多关注二战后的经济变迁。

希望大家多关注“自上而下”(政策制定)和“自下而上”(普通人的经济诉求)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内经济关系如何和国外经济产生联系。

————

感谢蔡伟杰博士提供第五本书的参考译名。

孔飞力:共和制之下的地方行政

Kuhn, Philip A. “Local Self-Government under the Republic: Problems of Control, Autonomy, and Mobilization.” Conflict and Control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975, 257–98.

自治长期被看作是军阀、买办及贪官污吏黑暗政局的遮羞布,代表了“All evils at the age”。本文是对这个过程的重新审视,以自治考察地方社会和政府怎样进行现代化进程。这个过程和民主无关,民主是被强加到自治运动智商的heterogeneous body。

几个重要定义

控制:国家官僚体系确保自己在社会资源中的配额;国家官僚体系在自己的观念中的社会秩序得到维持。

自治:社会团体运用自己的人、通过自己的程序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范围/领域的能力,不是独立于政权之外。

动员:能产生、规制现代国家社会能量更强张力的技巧,及由此技巧产生的公共回应。是控制-自治互动的一种转化,亦是晚清民国地方政府最重要的观念上的媒介。

晚清政治思想家的求索

控制-自治互动模式运转不灵,寻求改良。晚清提出来两种办法。

  1. 寻求新的控制方式,将地方精英带入国家队列
  2. 寻求新的控制-自治原则,改造封建制。

晚清时期,这些问题的讨论基础:同基层社会链接的官府是县,县下由无官僚的自治组织进行治理,焦点在于如何实践安全(secure)与税收(taxation)。

为此,控制-自治的互动格局产生。理想模式:Local people doing necessary works for themselves, 作为官府的附加物。县下组织单元保甲、里甲等,其性质相当模糊,往往超出本身结构上的地位。在这一体系中,控制与自治并非完全的对立关系,在乡约的基础上达成国家agent和地方之object的统一。同时还不能忽视宗族在地方活动中的复杂角色。但这一套并未实现。在改良主义者看来是由于政府孱弱,主客官员难于调处:官员因回避制而不能主宰家乡,地方权力落入吏役手中。

另一思路为重建封建制。顾炎武、冯桂芬两人试图结合集权与封建。冯桂芬的理论来自保甲,以为正式官僚的权力不能及于乡村。经世学者出于对地方精英攫取权力、独霸基层的恐惧而试图构建一个框架。经世和封建产生了结合。冯桂芬之后,郑观应、黄遵宪等陆续提出“释放民力”,将动员摆上桌面。这与日本的影响密切相关。继而康有为倡公羊三代之说,从广东团局制度中得到灵感,将地方自治比为封建。但康有为对团局制度也不满意,认为这些组织没有选举机制,也没有章程,被权势、富人家族把持,故而主张自上而下的改革。孔飞力因而认为不可高估康有为筹划的可行性。

民国的尝试

晚清将地方精英权力正规化的举措实际上是失败了。宪政未能实现,劣绅、军阀和政客把持政权,权力斗争无休无止,没有一个良好运转的体系。历经袁世凯和北洋时期、国民党时期,动员与自治的争论和尝试一直在进行。孙中山《建国大纲》中提出了一个自治的模式,但有所实践的是阎锡山在山西的“村治”模式。阎锡山模式仍是控制-自治互动,官府的成分多一些,本质上是保守的官治。国民党政府希望能够在维持《建国大纲》框架、利用山西经验的状况下推广动员模式,但地方选举未及举行便在清乡、剿匪的军事活动中无限期搁置了。

结论

控制-自治模式及动员手段一路流传,在最后进入了国民党政治理论。1927年的局面是,传统的控制-自治关系已不复存在,自治变成官僚的扩张,但很明显这毫无希望。未经训练的精英主持地方自治,只是支配阶级对地方压榨的通行证。农村基层精英一再被摒弃:晚清官职猥滥导致入仕壅滞,废科举令绅衿上升通道堵塞,新政时期自治前景黯淡,革命后传统势力依旧,国民党被城市精英把持,最后被土改终结。

濮德培的一篇熬茶档论文

Perdue, Peter C. “Tea, Cloth, Gold, and Religion: Manchu Sources on Trade Missions From Mongolia to Tibet.” Late Imperial China 36, no. 2 (2015): 1–22. doi:10.1353/late.2015.0005.

探讨准噶尔三次赴藏熬茶过程中的贸易活动如何影响了这一事件的轨迹。熬茶揭示了中央欧亚政治中复杂的独立性,展现了清朝如何利用边境贸易来取得外交和经济上的利益,也是清帝国统治方式的一种体现。

朝贡贸易模式过度简化了清朝与外界的关系,实际情况很多元,熬茶便是一种。乾隆初年,准部有面向北京的朝贡贸易,也有面向西藏的熬茶活动。清廷准允熬茶,是清准关系缓和的象征,也是清人试探准部和平意愿的手段。另一方面,熬茶具有宗教的仪式性,参与者来自蒙古和西藏。

第一次熬茶,1741年

清廷对准部的熬茶请求颇费踌躇。鄂尔泰主张不可听其逗留,并要求边疆军官不可收受礼品。由于西宁互市价格过低,使团未能成功售出足够的商品,又无力运走,只能打道回府。准部有人要求地方官员介入,但地方官员表示无能为力。由于价格问题,准部熬茶使团从西宁返回准部,未继续前往拉萨。

清方为准部熬茶一事做了多方准备:

  1. 迁走沿途蒙古部落,以免准部与之联系
  2. 沿途供应牛羊及相关补给品
  3. 指示颇罗鼐随时注意藏中情况。颇罗鼐之得位,清人与焉,故颇罗鼐对清人很忠诚。

其间熬茶团要求访问塔尔寺等佛教寺庙,清方允许其作宗教访问,但不允许更多的私人会晤。准部进献的礼物中包括番布,不知道是波斯布匹还是中东织物。

熬茶团半途而废,引发了清准双方的猜疑。皇帝与鄂尔泰都猜测准方有何图谋。经过乌赫图和阿喇布坦解释,贸易问题才为清方所知。原来使团携带的货物必须在青海卖完,不然不仅路费堪忧,还会拖累牲畜,而且噶尔丹策零对交易额有要求,使团必须得卖够。

第二次熬茶:1743年

军机处官员反对,但皇帝最后施恩准允,并将上次熬茶失败归咎于使团违背噶尔丹策零的指示。清朝担心准部趁机与金川和廓尔喀联络,指定了远离两区域的路线。其余准备工作基本如前。

在熬茶使团前进时,清准之间发生了情报战。准部与拉达克互通消息,其中介是使者和穆斯林商人。颇罗鼐则为清朝打探、运作,放逐了拉达克派来为准部打探情报的喇嘛。

两名淹留准部的喇嘛利用这个机会逃回拉萨,为清方所获。其一名为罗卜藏丹津,提供了大量的情报:

  1. 准部近期出痘。
  2. 第一次熬茶时的使团重要成员Cimed向噶尔丹策零抱怨清方在贸易问题上多有阻挠,劝噶尔丹策零启衅入侵。但由于同行其他使团成员揭发Cimed说谎,西藏的喇嘛也不支持,噶尔丹策零没有起兵。

这次熬茶取得了成功。准部获得了宗教和贸易上的成功,清朝则完成了一次政治权力的宣示,并获得了大量情报。

第三次熬茶:1747-1748

这次熬茶贸易与一次朝贡同时举行。北京使团虽然没有因孝贤纯皇后去世而受影响,但也没能达到扩大贸易的目的。而熬茶使团这一次携带了过多的商品,无法销售。西宁和拉萨当局赔本消化了一些。
更麻烦的是,藏区出痘,导致使团长期滞留,又让拉萨方面担心蒙古人把痘传染到拉萨。使团与藏人互相猜疑,最终使团未能觐见达赖。
熬茶已经成为西藏的重要负担。清朝和拉萨均不愿再兴熬茶。数年后清准战衅再开,局面无复当初。

结论

清朝官方对夷狄抱有敌视情绪,认为他们都是些贪婪狡猾的“他者”。但这种情绪来自于一种策略上的考量,并非文化上的轻视。在清朝看来,所有的夷狄都有用处。有些能带来商品,还有的能提供情报。

在所有朝贡贸易之外的交易形式里,熬茶是最不稳定、最短命的一种。它诞生于两个帝国之间的微妙关系中,双方都看重藏传佛教,都看出共同磋商、相互理解所带来的利益。这些绞缠的贸易和外交关系,还有打断它们的战争,都表现出了中国在欧亚大陆中持久性的地位。

欧亚大陆中间地带的斗争:从早期近代帝国兴起到一战

目前还没看到原书
Rieber, Alfred J. “Struggle over the Borderlands.” Kritika: Explorations in Russian & Eurasian History 16, no. 4 (Fall 2015): 951–59.

巴菲尔德的书评:
Barfield, Thomas J. “Alfred J. Rieber. The Struggle for the Eurasian Borderlands: From the Rise of Early Modern Empires to the End of the First World War.”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20, no. 3 (June 1, 2015): 973–74. doi:10.1093/ahr/120.3.973.
整体是吹的

2015年专门为这本书开了个圆桌会议。其中中国史的部分找濮德培作了发言:
Perdue, Peter C. “Geopolitics and Its Discontents.” Kritika: Explorations in Russian and Eurasian History 16, no. 4 (2015): 925–33. doi:10.1353/kri.2015.0055.
批评得体无完肤,用语比较尖刻。

Rieber本人的讨论发言:
Rieber, Alfred J. “Struggle over the Borderlands.” Kritika: Explorations in Russian & Eurasian History 16, no. 4 (Fall 2015): 951–59.
其中对濮德培批评的回应基本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

稍晚时候Becker在一个俄罗斯研究刊物上发了另一篇书评:
Becker, Seymour. “The Struggle for the Eurasian Borderlands: From the Rise of Early Modern Empires to the End of the First World War by Alfred J. Rieber (review).” Ab Imperio 2015, no. 3 (2015): 292–99. doi:10.1353/imp.2015.0076.
整体是批的。

这本书主要研究早期现代的欧亚边疆地区的历史,算是内亚和帝国研究的最新成果吧。作者认为早期近代介入了中央欧亚的五大帝国中,有三个(奥斯曼土耳其、伊朗萨菲王朝、清王朝)都利用动员游牧群体作为军事力量,奠定了当时政权的统治基础;但只有俄罗斯是欧亚边疆诸帝国中唯一有能力复制蒙古人功业的帝国。为此,作者基本都在描述俄国的扩张,哈布斯堡和土耳其次之,中国和伊朗在最后。虽然名义上是关注欧亚草原在早期近代世界史的地位,但正如Becker吐槽的那样,对俄罗斯在中央欧亚的存在过于瞩目,几乎变成了俄罗斯征服中亚史。

濮德培的批评
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历史学者都在做方法上的突破:跨国史在搞跨国跨语言文献,关注比决策者精英更低的层级;全球史在关心商品、人、文化在广泛联通的世界中的流动;环境史和经济史则对跨越地理和政治界限的历史进程的冲击有了认识。而这本书在方法上毫无突破。

Rieber依赖的二手文献几乎都是针对本国传统史学框架下的叙事。划分区域的方式也很老套,没有采用跨越界限的思路,没有考察基层社会、经济,没有考虑未形成民族国家的成分在历史中的意义,也忽略了帝国之间的交互,完全失掉了研究边疆的本意。(我的理解是,变成了几个政治体平行叙事的大杂烩。)

本书采用了若干新清史的研究成果。(见p.31 p.151)但濮德培认为,清帝国与朝鲜、越南、东南亚以及其他海上的边疆,其历史进程与中亚、北亚都颇多可类比,为什么这些区域没有被Rieber放入欧亚(Eurasia)呢?

Becker指出的问题
通行的欧亚定义(在Becker文章书评中提到):“欧亚”最早由一个叫Harold MacKinder的英国人于1900年代提出。MacKinder认为欧亚是一个从冰岛到日本的广泛地理概念,其边疆则是非洲、阿拉伯和印度。1920年代的欧亚主义者(俄国流放学者)进一步强化了这个观点,将欧亚限定在MacKinder所说地域的中心地带(heartland)。这些人强调这个中心地带在历史文化(historio-cultrural)上和欧洲及亚洲都不同。1991年以后,各独联体国家纷纷开始强调这一概念。2010年,美国斯拉夫研究促进协会更名为“斯拉夫、东欧和欧亚研究协会”,正式接纳这一概念。
而Rieber使用的概念:“欧亚”的西部边疆同时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沙俄的西部边疆,一个则是东部中欧和东南欧(p.360)。
(Becker的批评:这个定义不够充分,是从草原、游牧族反推回地理的。)

p.21 14-15 世纪草原帝国崩溃后,欧亚出现了五个新的政治中心。其中三个(土耳其、safavid、清)来自游牧民族。这些新的政治体迅速采纳了官僚制度作为帝国的统治秩序,像哈布斯堡等农耕帝国一样,尽力扩大疆埸,将新控制的地区融入帝国的边疆。
(Becker的质疑:历史上所有的政权都曾尽力扩张,并不仅有这几个帝国如此。)

p.59, 293 几个帝国的边疆,往往并不处于帝国中心的全面行政控制和文化整合之下。但应该说,几个帝国权力中心之间的空间,逐渐从“游牧与定居社会遭遇的地区”变为“若干个由世袭君主和分层的文武精英所统治的、以农业社会和城市中心为基础的政权(state)组织体系之间,彼此遭遇的地区”。
(Becker批评:俄国西部和哈布斯堡东部边疆就不是,这里从来没有游牧族。)

p.293-294, 424 作者搞出了一个七大frontier的体系:芬兰南部到挪威之间波罗的海沿海地区;“triplex confinium”(威尼斯人、哈布斯堡和土耳其相接之处,在巴尔干地区西部,接近亚德里亚海),多瑙河流域;黑海草原;高加索地峡;中亚草原;中国北方的内陆亚洲。进而认为这些区域的危机造成了各帝国的毁灭。
(Becker的批评:只有巴尔干地区发生了危机,而且这个地区早就从帝国之间的边疆地带变成了小型的地方统一政权【即塞尔维亚】了。巴菲尔德也批评了这一点:清朝灭亡在于腹心爆发革命,而不在于新疆问题,罗曼诺夫王朝的灭亡也是因为首都出事,只有哈布斯堡是被巴尔干危机搞垮的。)

J. Zhang: 水、坝、庙:江汉平原关于水的神明崇拜和堤坝管理,1788-2013

Jiayan Zhang, “Water, Dike, and Temple: Water Deity Worship and Dike Management in the Jianghan Plain, 1788–2013,” 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 November 26, 2015, shv086, doi:10.1093/jsh/shv086.

整体来讲这是个社会学研究,除了统计庙宇分布以外基本没用多少一手文献。作者显然是在借着修庙与治水的关系,来考察国家介入社会的方式的变化过程:治水(隐喻社会治理)从仰仗神秘到信赖科学再到“人定胜天”。但作者明显历史学功底很差,在探讨皇帝对修庙的态度时,先列举乾隆嘉庆道光,这问题还不大;但到后面说同治、光绪对建水神庙的态度,这就有点太滑稽了。估计就是听说上谕是皇帝的意志,就把同治和光绪朝上谕一股脑当成俩皇帝的意思了。

文献综述部分。关于治水(堤坝修造)在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中扮演角色的研究:
冀朝鼎;
魏特夫;
Meir Shahar and Robert Paul Weller, Unruly Gods: Divinity and Society in Chin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6). 认为关于水的庙宇是渗入社会的国家。

从宋代到清代,有很多种关于水的神明崇拜(water deity worship)。包括龙王、关公等。

引用鲁西奇的研究:晚清江汉平原,一个神/庙只管一个垸。
鲁西奇的研究估计是《明清时期的围垸:从水利工程到水利共同体》
Lu Xiqi. “Mingqing shiqi Jianghan pingyuan de weiyuan: cong ‘shuili gongcheng’ dao ‘shuili gongtongti’” (Yuan of the Jianghan plain in the Ming-Qing era: From ‘water control projects’ to ‘water control community,’” in Zhang Jianmin and Lu Xiqi, eds. Lishi shiqi Changjiang zhongxiayou diqu renlei huodong yu huanjing bianqian zhuanti yanjiu (Monographic studies on human activitie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the history of the middle of the Yangzi River valley) (Wuhan, 2011): 348–439.
此外本段还引用了:
Gao Yan. Transformation of the Water Regime: State, Society and Ecology of the Jianghan Plain in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 (PhD dissertation of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ProQuest, 3520084) (2012): 69–97.

统计了江汉平原在宋到清之间修建的与水有关的神明庙宇。共有27种神,其中13种是人格神,14种是自然神。关公最多,次为Shuifu庙(Water God Temple,没查出来汉字是啥),龙王庙/龙神祠列为3-4。一些福建移民聚落则会建立妈祖庙。

有些龙神祠是地方官修的,不止是一种崇拜的象征,也代表着地方政府社会治理的作用。官府认为水神在治水中很重要。舒成龙在担任荆门州知州时曾写文章强调此事。

地方社会不仅依靠水神,还依靠佛教偶像如观音菩萨。

建庙也不全是为了保佑堤坝不倒。例如剿捻时对水神祈祷水涨阻敌。

皇帝以建立与水有关的庙来宣示爱民之心。以铁牛治水的传统,因龙王畏惧铁牛。乾隆53年大水,上谕毕沅使用铁牛。皇帝相信铁牛的神秘主义功能,在乾隆帝眼中,铁牛不灵不是因为这种崇拜错了,而是地方官员办理不善。嘉道二帝亦信神明治水。

后面跟清代没啥关系,不说了。

《龙虎狗》中一篇关于晚清候补官的论文

Philip Yuen-sang Leung, “Crisis Management and Institutional Reform: The Expectant Officials in Late Qing,” in Dragons, Tigers, and Dogs: Qing Crisis Management and the Boundaries of State Pow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y Robert J. Antony and Jane Kate Leonard (Cornell University, 2002), 61–78.

梁元生所针对的是清代地方政府研究中的二元倾向:正式官员与完全的非官方因素(幕吏役仆)。他认为在这二者之间尚存在其他的群体,他们并非真正的实缺官员,但也不像吏幕役仆那样毫无地位。

太平天国以前,清代的候补官员数量并不多;1870年代以后,候补官数量迅速上升。江浙的候补官数是实缺官的3-4倍。
候补官员要承担临时职事。梁元生将职事分为regular和irregular两类,前者包括军务、河务等有该管衙门的事务,后者则是针对crisis management。晚清的洋务则几乎完全是非常规事务,几乎都是有由候补官员办理,甚至成为了半正式的机构“局”。局中官员如总办、督办、会办、帮办等,称为“局差”,都是由候补官员充任的非正式职位。此外,候补官员在厘金局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局差为广大候补官员提供了效力机会。
这种现象标志着晚清中国政治中“非常规性”的兴起,代表着清代行政制度中的弹性。

在商业活动较丰富、洋务繁多的地区,候补官员的角色也就较为重要。例如上海兵工厂等局,汉口等地。地方普通士绅参与时的身份称为“委员”,和局差有区别;“局差”来自衙门的委派。梁元生认为罗威廉对士绅和候补官员之间没有做出较好区分。local gentry和expectant officials (usually came from merchantile background) 之间存有本质区别。候补官员并非传统精英,他们在新的经济环境中谋求利益。

梁元生认为,被分配到现代化部门的官员,很多是国家里最具有这方面能力的人。

萧鸾篡位不得人心之一证

南朝刘宋、南齐两朝,君臣猜疑、骨肉相残之事甚多,内斗无已。然而至萧梁前期,则此类惨祸数十年不闻。其间固然有萧衍为政清晏之功,而南齐中期萧鸾篡位之不得人心、引发朝野对翻覆之反感,亦有以焉。此事为魏晋南北朝史之一大变局。

近读《通鉴》,发现若干与萧鸾篡位之影响的事迹。《梁书》卷35《萧子恪列传》:

子恪与弟子范等,尝因事入谢,高祖在文德殿引见之,从容谓曰: “我欲与卿兄弟有言。……我初平建康城,朝廷内外皆劝我云:‘时代革异,物心须一,宜行处分。’我于时依此而行,谁谓不可!我政言江左以来,代谢必相诛戮,此是伤于和气,所以国祚例不灵长。所谓‘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是一义。二者,齐梁虽曰革代,义异往时。我与卿兄弟虽复绝服二世,宗属未远。卿勿言兄弟是亲,人家兄弟自有周旋者,有不周旋者,况五服之属邪?齐业之初,亦是甘苦共尝,腹心在我。卿兄弟年少,理当不悉。我与卿兄弟,便是情同一家,岂当都不念此,作行路事。此是二义。我有今日,非是本意所求。且建武屠灭卿门,致卿兄弟涂炭。我起义兵,非惟自雪门耻,亦是为卿兄弟报仇。卿若能在建武、永元之世,拨乱反正,我虽起樊、邓,岂得不释戈推奉;其虽欲不已,亦是师出无名。我今为卿报仇,且时代革异,望卿兄弟尽节报我耳。且我自藉丧乱,代明帝家天下耳,不取卿家天下。昔刘子舆自称成帝子,光武言‘假使成帝更生,天下亦不复可得,况子舆乎’。梁初,人劝我相诛灭者,我答之犹如向孝武时事:彼若苟有天命,非我所能杀;若其无期运,何忽行此,政足示无度量。曹志亲是魏武帝孙,陈思之子,事晋武能为晋室忠臣,此即卿事例。卿是宗室,情义异佗,方坦然相期,卿无复怀自外之意。小待,自当知我寸心。”

这段话很有意思。从萧衍的表述来看,他援引“齐业之初,亦是甘苦共尝”的方式,将梁的统胤追到了萧道成那里,而认定自己取代的“齐”乃“明帝家天下”,是齐明帝萧鸾及其子东昏侯萧宝卷的统胤。这样一来,他起兵反萧宝卷,不仅是废昏立明,更是一种“铲除萧鸾、恢复高帝国祚”之类的体现。

萧衍起兵成功后,所诛夷者如庐陵王萧宝源、邵陵王萧宝攸等几乎都是萧鸾之子。湘东王萧宝晊虽然是萧鸾之侄,并非其子,故而虽然“颇好文学”,一度“望物情归己”,却也难逃一死。这更突出了萧衍只针对萧鸾族人下手的特点。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时已经提到了这一点,称:“(萧衍)所诛夷者齐明帝之后,高帝之后固无恙也。”(中华书局标点本,卷145,4520页)

正是因为有此历史背景,所以萧衍改齐为梁,因为齐已经被萧鸾篡夺,变成“明帝家天下”了。 故而当他面对豫章王萧嶷之子萧子恪时,得说一句场面话:“卿若能在建武、永元之世,拨乱反正,我虽起樊、邓,岂得不释戈推奉”。当然这肯定是漂亮话,萧衍肯定不单只是为了给高武子孙报仇才起兵的,但从统胤上讲,确实存在这样一种转移。 也是基于同样的缘故,试图把萧衍推举的萧宝融和之前崔慧景推举的萧宝玄相比拟的政治话语,受到了严酷的打击。这大约就是崔慧景之子崔偃得罪的内幕。因为萧衍可以为萧道成子孙报仇,但崔慧景乃萧鸾信用之人,没有这个名分。

萧鸾虽然谦俭慎密,但其人篡夺皇位之事肯定在时人心中留下了不灭的烙印。虽然萧鸾大杀高武子孙,但仍然没能消除自己篡位者的形象,以至于有人能通过反萧鸾来构建新国家。是为萧鸾不得人心之一证。

《想象异域》读毕

这确是读书札记,不是历史研究。其中的历史事实没有仔细核实,而是讲了一些
朝鲜使者燕行史料(即朝鲜人来清朝朝贡时的笔记)中的故事和观念。

全书以专题形式讨论,讲了大约五六个较为完整的故事。如朝鲜人对吴三桂、季
文兰等人的看法,反映出朝鲜人对明清鼎革时期夷夏之辨的矛盾心态。

整体来讲,由于燕行文献本来就是偏见很重的史料,这本书所讲述的故事也带有
明显的偏颇之处。读者很容易感受,作者也没有蓄意隐瞒。虽然可以看到,为了
拔高燕行文献的史料地位,葛兆光有些地方对燕行文献“另眼看中国”、“旁观
者”的地位有所渲染,给人以燕行文献可靠的假象,但如果细读本书,会意识到
葛兆光其实并没太觉得这东西可靠。

葛兆光称这本书与“新清史”有密切的关系。但细读之后,我觉得它和“新清史”
对话之处并不显著。“新清史”的核心是满洲帝国秩序在中亚和东亚的体现,这
在燕行文献中(至少是葛兆光提到的燕行文献中)并无多少痕迹。或者说,朝鲜
人想象的“夷狄窃国”,与新清史所要展现的帝国概念,关系不太大。朝鲜人所
说的,仍是中国历史上夷狄侵略的重演。

这部书比较震撼之处,是它所揭示的清中期“大一统”历史叙事之下,士人们如
何受困于“大一统”与“正统性”两种叙事之间,无从申说历史的情形。由于政
治权力、学界躁进等张力的存在,士大夫在面对朝鲜人关于夷夏的质问时,往往
避席噤声,不敢正面应对。从这一点上看,本书可以和《权力的毛细管作用》互
为印证。

至于本书的主旨,即“另眼看中国”、在与他者的互动中考察中国概念的形成,
反而是本书没讲太明白的一点。至少,我们只看到朝鲜人对中国的印象,但却没
看到中国如何从这种印象中汲取了营养,抑或作出回应。另外,对于明清鼎革造
成东亚秩序的分裂,本书提了一下,但没有展开讲。

大体就是这样。书看着挺厚,其实行距很大,空白很多。我失眠了一会儿就看完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