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学过一些清史,读过一些关于清代政治制度的书,那么你想必知道,长期以来一直有一个关于奏折制度起源及其优越性的神话。这个神话大致由以下的几个论点组成:
- 奏折制度源于臣子在外给皇帝请安时缮写的“请安折”,是满洲奴仆给主子请安的习俗的一部分;
- 康熙帝利用请安折这一私人通信的渠道,让外省大臣在缮写“请安折”时顺便奏报地方雨雪粮价、官员贤否与舆论得失,以此作为刺探各地情报的手段。这是奏折制度的前身。
- 雍正帝即位后,扩大了有权缮折奏事的官员的范围,更多地利用奏折来牵制大臣,并且成立军机处以协助处理奏折,最终在雍正、乾隆之际形成了奏折制度。
- 皇帝阅览奏折后,以朱笔批示,称为朱批奏折,保存于宫内。
- 奏折是皇帝和大臣之间的私人通信,这种私人属性令君臣之间可以表达一些不方便形诸正式公文的内情和苦衷,另一方面也能够展示君主的私恩,加强臣子对君主的个人效忠,便于君主实施权术。
- 奏折制度出现后,清朝政府变为内外隔绝的两个体系。外部体系的文书是题本,对应中枢机构是内阁;内部体系的文书是奏折,对应中枢机构是军机处。两套体系彼此隔离,内阁不能获知奏折的内容。这是奏折制度的第二个优势:有助于保密。
作为一个神话,此一历史叙事非常之完整,而且具有明显的特征性,经常被认为是清朝国家制度建设中富有特色的一页。不仅很多历史教材采信了上述说法,历史以外的学科如政治学、管理学等也大都将上述叙事纳入到自己学科的理论之中。相信各位读者如果通过一些渠道自己学习过一些清史知识,肯定也都能理解这一叙事所得出的结论:君臣之间缔结超越公务管辖关系的私人纽带,基于这种关系进行私密通信,有助于君主权力的运使,也能在威权统治的国家制度之中为磋商提供一种渠道,有利于不便公开会议政务的统治者作出明智的决策。甚至还有清史爱好者以此为据去对电视剧、通俗史学写作中“奏折”的使用方式作纠谬。
继续阅读“关于奏折制度起源的一个简单批判,兼谈清史中通史、著作和史料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