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确是读书札记,不是历史研究。其中的历史事实没有仔细核实,而是讲了一些
朝鲜使者燕行史料(即朝鲜人来清朝朝贡时的笔记)中的故事和观念。
全书以专题形式讨论,讲了大约五六个较为完整的故事。如朝鲜人对吴三桂、季
文兰等人的看法,反映出朝鲜人对明清鼎革时期夷夏之辨的矛盾心态。
整体来讲,由于燕行文献本来就是偏见很重的史料,这本书所讲述的故事也带有
明显的偏颇之处。读者很容易感受,作者也没有蓄意隐瞒。虽然可以看到,为了
拔高燕行文献的史料地位,葛兆光有些地方对燕行文献“另眼看中国”、“旁观
者”的地位有所渲染,给人以燕行文献可靠的假象,但如果细读本书,会意识到
葛兆光其实并没太觉得这东西可靠。
葛兆光称这本书与“新清史”有密切的关系。但细读之后,我觉得它和“新清史”
对话之处并不显著。“新清史”的核心是满洲帝国秩序在中亚和东亚的体现,这
在燕行文献中(至少是葛兆光提到的燕行文献中)并无多少痕迹。或者说,朝鲜
人想象的“夷狄窃国”,与新清史所要展现的帝国概念,关系不太大。朝鲜人所
说的,仍是中国历史上夷狄侵略的重演。
这部书比较震撼之处,是它所揭示的清中期“大一统”历史叙事之下,士人们如
何受困于“大一统”与“正统性”两种叙事之间,无从申说历史的情形。由于政
治权力、学界躁进等张力的存在,士大夫在面对朝鲜人关于夷夏的质问时,往往
避席噤声,不敢正面应对。从这一点上看,本书可以和《权力的毛细管作用》互
为印证。
至于本书的主旨,即“另眼看中国”、在与他者的互动中考察中国概念的形成,
反而是本书没讲太明白的一点。至少,我们只看到朝鲜人对中国的印象,但却没
看到中国如何从这种印象中汲取了营养,抑或作出回应。另外,对于明清鼎革造
成东亚秩序的分裂,本书提了一下,但没有展开讲。
大体就是这样。书看着挺厚,其实行距很大,空白很多。我失眠了一会儿就看完
了。